关注:
你当前的位置 南京彼道印刷 > 印刷常识 >
印刷常识
谈谈我的艺术品复制之路
页面更新时间:2018-05-04 14:13:48

  初识艺术品复制

  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正在忙着整理艺术品拍卖资料的我,接到了考察任务,当时我还在做影视特效,“艺术品复制”对我来说陌生至极。由于公司有着良好的资源关系,我们率先接触到了全国最高端的艺术品复制基地。

  在回来的路上,公司通知要我们自己上设备、学技术、做复制,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突然。接下来,我们辗转南京、南京,又经过一系列的考察、研究。最终,我们选定了位于南京的一家设备技术供应商。经过短暂的学习(由于之前我是学艺术设计的,对相关软件有一定了解,所以此次学习相对快一些),我成为了艺术品复制行业中的一员。转眼已是2012年的夏天,设备的调试和复制材质色彩管理软件都已测试完成。

谈谈我的艺术品复制之路

  图1 齐白石先生的《写生墨蟹》,该作品入选《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齐白石卷》。

  我们第一幅复制的画作是徐悲鸿的《双鹅图》。从开始扫描、预调整、对比调色、打样,到最终输出,我亲身参与了整个过程。其中在预调整、对比调色、打样这3个环节中使用的时间最多。在使用Photoshop中的校色模块时,色阶、色彩平衡、曲线、可选颜色是调整色彩必要的几个工具,南京画册印刷,每种工具的搭配调节程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先后顺序,在不同的组合下有着不同的效果。此外,有个别部分需要单独做成选区重点调整,但经过了4天时间,我们仅将《双鹅图》的相似度调到了90%左右。显然,这样的工作效率远不能满足业务需要,因为除了徐悲鸿的《双鹅图》,我们还有齐白石的《芙蓉墨虾》《杏花》等多幅作品要复制。

  教训后的精进

  随着复制任务的增多,我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将自己做的一幅比较满意复制作品—齐白石《写生墨蟹》,送给南京艺术界的一位老前辈,赠送时他办公室的人比较多,当场打开了这幅画,刚一看还神情怡然,后来却变得暗淡。老前辈摇了摇头紧接着说:“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在这张画上我看不到这些变化,画面感觉这么新,始终是不对的。”听了这些我没有马上理解,甚至觉得在这么多人面前被说成这样丢了自己的面子,回来后满心不服气。

  但冷静过后,我知道有些不足始终是要面对的。我将真迹再次从库房中借阅出来,把自己关到复制室,看着这些普通人都没有机会看到的作品,冷静、认真地考虑,斟酌着老先生说的每一个字,想想当初我们公司做博物馆的初衷—将中国传统的、有价值的东西保存下来留给后代。再重新审视自己做的复制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解决墨色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研究,对于作品太新的问题得以解决,在扫描稿上着重调节了中间调与暗调部分,作品上的霉点也要做单独的处理与加强,当时有人提出,“加强不就和原作有差别了吗?”但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是,我们对比原作和复制品时都是有一定距离的,有这样的规律—在我们距离原作与复制品越远时,往往复制品更清晰一些,但同时距离原作与复制品越近时,原作会更清晰,这之中需要拿捏的度就非常重要,为了让观看或欣赏者有更好的体验,就必须略微加强霉点的细节(因为观看者大都欣赏复制作品时距离都很近)。除了局部的细节加强之外,还需要对作品整体的亮度做控制,让作品看起来旧一些。我还与装裱师一起尝试在复制完成后,再将作品增加一层薄旧色以模拟古代书画上的尘土痕迹。

  此后我将之前其他作品如法炮制,为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展厅中的112幅藏品的制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的镇馆之宝,如杨维桢《元夕与妇饮》等,这些平日里被深藏于博物馆库房中的瑰宝,也通过我们的艺术品复制精彩呈现出来。

  通过一比一原大复制,这些作品得以作为日常展品,既能满足了观众的观摩需求,又能避免真迹在常规环境中受到的破坏。随着复制技术的不断进步,仿真度的加强,通过复制品将成为推广艺术品的最佳方式。

  “复制品不该只复制作品的材质、色彩、墨迹、线条,更应将作者创作时的笔触变化复制下来,这才是真正的复制”,也是作为艺术品复制从业时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复制品的制作过程中要将色彩管理与Photoshop等各方工具相结合,特别是Photoshop新版中的一些功能,如Camera Raw滤镜可减少杂色,会使复制品墨迹及其边缘的问题得到更好的处理。



  • 上一篇:静电数字印刷机和印刷质量保障措施
  • 下一篇:浅谈丝绸的数码印花色彩管理
  •  
    QQ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QQ
    咨询服务热线
    136-5518-6050
    诚挚期待与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