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业4.0席卷全球,在中国更是形成了一股飓风,成为了很多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寄予重望的“神丹妙药”。
在较为深入地研究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工业发展史后,笔者发现在这几次工业革命中的确有一条很清晰的主线,现在整理出来,希望能给更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些启发。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
从工业4.0的划分上可以看出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1764年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为起点,以仪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标志,自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马克思曾经说过:1830年以来的许多发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动纺纱机,因为它开辟了自动体系的新时代。而为这一历史发明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那些钟表匠、纺织工、理发师、牧师、铁匠、修理工,正是他们发明了纺纱机、蒸汽机,引领着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可以说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才。
为什么英国会汇聚这么多优秀人才呢?很多中国企业天天抱怨人才少,企业找不到、留不住优秀人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英国是怎么做到。
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欧洲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00年),宗教冲突、种族战争不断,瘟疫横行,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作为岛国的英国自然成了人们争先避难的世外桃源。这时,英国政府对移民提出了一些门槛,比如要有一技之长,要培养一定数量的学徒后才能获得相应身份。这样,大量欧洲大陆的技能人才陆续来到英国,使得英国成为当时事实上的“人才洼地”。这些钟表工、纺织工、修理工就是当时的人才,正是这类人才发明了自动纺纱机、改善了蒸汽机,开启了人类工业文明的进程。
因此,英国之所以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并非偶然。英国的地理位置、人才政策使其汇聚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为工业文明的萌芽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土壤,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转移到美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1870年美国辛辛那提屠宰场自动化生产为起点,以福特汽车自动化生产线为标志,是“伴随着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电力驱动大规模生产”。这里我们探讨两个问题,为什么英国会快速没落?为什么美国会迅速崛起?
经过研究,笔者认为,科学的“劳动分工”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工业革命初期,工厂都还没有周密的分工,基本是企业主外带一些工头的方式进行生产,英国如此,美国亦如此。但1840年以后,在美国,劳动者出现了分工,出现了“支薪经理”,也就是专业的管理阶层出现,这类企业被称为现代企业。这时候,美国企业通过进行劳动分工,衍生出大量职业管理人员,企业管理得到明显改善,企业竞争力大为提升。1860年时,美国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居工业生产第四位,不到英国的一半。但到1894年时,美国已经相当于英国的两倍,占全球工业总产值的1/3。
美国企业通过减少工头这种粗放型管理,走向了科学管理之路。遗憾的是,英国的车间仍然是“工头”在管理,由于这些人受知识所限,管理仍然是一种传统的粗放型管理。英国资本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出各种改良方案,但总被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所压制,被迫继续维持落后的管理及生产模式,于是英国的没落就在所难免了。
这就是为什么把“伴随着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电力驱动大规模生产”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划分标志,“劳动分工”是以美国“支薪经理”出现以及泰勒科学管理的推出而逐渐成熟起来,是美国企业后发制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笔者总结美国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能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管理的革命”。
日本为什么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表现出色?
1968年,美国莫迪康公司诞生了第一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并于次年推出了“084”型号PLC,开启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制造自动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除了美国、德国等大国继续领先以外,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能够在资源贫瘠的小岛上迅速崛起,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呢?
日本工业崛起尽管有朝鲜战争提供巨大市场等外在因素,但精益生产在此过程中功不可没。
依靠精益生产,丰田公司在设备、技术远不及美国同行的情况下,从当时的生产效率仅为美国福特公司的1/8,几年后利润反变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10倍,效果惊人。
精益生产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去看完回来说是零库存,是准时生产,笔者说他们只是看到了结果。精益生产实质上是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